明仕田园版权所有    桂ICP备17006146号

土司文化情况

【摘要】:
大新土司文化历史悠久,是大新一大人文奇观。

大新土司文化历史悠久,是大新一大人文奇观。土司文化是由土司制度及其教育制度、土地制度、建筑文化、饮食文化及社会文化等组成的一种文化。壮族土司制度是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在南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置施行的一种统治制度。北宋至元末明初,在今大新境内,先后设有养利、万承、太平、下雷、茗盈、恩城、安平、全茗等8个土司,在长达千年的管辖时间里,积淀了许多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,境内共有古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古摩崖石刻、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10多类160多个点,这些历史遗存成为研究壮民族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,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历史、文学、艺术和旅游价值。

大新土司传代千年,各土司拥有自家“俍兵”,既守家园,也行使国家军队守卫边疆责职。明代之后,在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候,大新土司积极响应号召,率领“俍兵”到浙江、福建、广东沿海参加平倭的正义战斗。这段历史中产生出几个可歌可泣的土司,堪称是民族英雄,成了那些腐朽没落的封建土司队伍中,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个。其中的典型人物:一是全茗土司许海福,他在明代嘉靖年间带领军队漂洋过海,登陆台湾岛,和侵占台湾的荷兰鬼子作战。大新史志中言:许海福,劳苦功高,死后朝廷恩准立庙祭祀。二是下雷土司许宗荫,《大新文史资料》第五辑中记载:许宗荫,明代下雷土官,嘉靖年间奉命前往广东惠州抗击倭寇,作战勇猛,屡战屡胜,还州后又获旧印,朝廷批准升垌为州(明初失印,废垌为州)。下雷民间有句俗语:“布法(下雷)五斗隘,万代不出兵。”说的是下雷州的边防线有五隘四卡,自己守卫,国家不向下雷征集兵员,不调遣该地守军。其实,每有外患,朝廷还是征调下雷州的土兵的。三是下雷第十三代土司许光祖,于明朝天启年间奉令率土兵赴闽粤前线抗倭,因立战功而被封为昭毅将军,还大加封赏,将下雷土州晋升为壮雷土府。四是下雷第十四代土官许文英,他奉诏出征平倭,偕夫人岑氏配合制敌,双双取胜,被授予抚夷将军称号。班师之日正值霜降,颁奖庆功,自此霜降这天年年照例庆祝,成为下雷传统节日。下雷土官之女嫁给向武土官之子为妻,向武土官也因此分享殊荣,两地同时张灯结彩,欢庆三天三夜,这便是下雷和向武(今向都)都有霜降节的来历。

土司文化既是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者,也是二者的承传者、弘扬者、捍卫者。大新恩城赵家的世袭土司们,可谓当年落后边陲文化素质最高的土司家族。他们独具匠心留下的手掌印、脚掌印,雕刻细致,指节纹理至今清晰,却是千古不朽的艺术品。还有岜字山上留存的诗词歌赋,写得优美迷人。寿山上的石刻寿字,证明一是出过长寿者,二是祈望人长寿。小灵珑和安平州的会仙岩内,中国古代游圣徐霞客留在边疆的墨宝,更在边地土司遗址上永世长存。在安平,“抬头见风景,低头见文物。”土司府中当年的各种旧物,如石磨、石凳、石雕等,随地可见。在雷平镇,末代太平州土司李玿花费数十年苦心孤诣建造的李府,放在今天,就是桂西南地区最豪华的土司府,而镇政府大院里一对石狮子,其雕刻工艺堪称一绝。在龙门乡政府内,当年万承州土司衙门所在地,地上各种石雕实物不少。下雷在唐朝时就是当年最繁荣的西原州城所在地,其管辖范围横贯今天崇左、百色两个地区加上越北一片广袤的山地。公元1048年前为反抗交趾国侵略建筑的侬王山城,那四道环卫山城千年的城墙,在下雷岜特山中,依然如故;那京帝庙的香火,依然旺盛。养利州的三座古城门楼,气势磅礴,仍然默默讲述着南疆边陲壮族人民共同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故事。
 

 

景区概况

SCENIC SPOT SURVEY